开学了,他们为什么不想走向讲台
——有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专家访谈
马亮是陕西省汉中市宗营中学的美术教师,暑假期间,他放弃了休息,每天骑车20多公里奔走在城区的家和农村的学校之间,为学生义务辅导美术。马亮说,“农村学生底子薄,光靠平时的课时不够用。假期里大家都没事,组织起来弥补平时学习的不足也是件大家都高兴的事。”图为马亮在与学生交流美术知识。伍天昌 摄
编者按:在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加强师德建设的背景下,为什么一些教师对学生愈发冷漠、疏远,甚至想逃离课堂?为什么一些教师时常感到精疲力竭,上课仅仅是在应付了事?相关专家指出,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单纯的道德尺度和行为规范无法解释目前一些教师的职业倦怠状态。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既反映出目前一些教师难以承受职业压力及自我心理调控技能缺乏的状况,也反映出我国职前、职后教育对教师心理成长关注的缺失。带着相关问题,记者对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主持者、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明进行了访谈。
■本报记者 杜悦
在记者访谈之前,刘晓明教授列举了一些他对教师进行访谈的案例。
马上就要开学了,可马老师丝毫没有工作的热情,她还没有从深深的疲倦当中走出来,一想起上课,她就从心里感到厌倦、害怕、无奈……马老师说,学校中的每一天,学生、家长、校长,计划、考试、检查让她无休止地忙碌着,周而复始、单调枯燥、高度紧张,自己就像一把因风吹、日晒、雨淋而褪色、破旧的遮阳伞,疲倦、无力地支撑着。她说:“你知道吗?这就像一个人在窄窄的楼道里爬楼梯,压抑、无趣可又无法停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马老师的状态并非教师群体中的个别现象。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刘晓明曾选取吉林省某地区一些农村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他说,一些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之严重,让人始料不及。
另外,一位教师说,早上6点多上班,晚上8点半之后下晚自习,每天都工作这么长时间,很多事情让人感到心力交瘁,有时感觉特别累,真不想上班了。很多时候,下班回到家后连一句话都不想说,不只身体累,心也累啊!
还有一位班主任提到,我每天早晨不愿意起床,起来后不愿意到学校去,站在讲台上就不愿意说话,老看表,想着怎么还不下课,什么时候放假啊!什么时候退休啊!感觉自己已经筋疲力尽,严重透支;另一位班主任则说,我现在一看到学生就头疼,班级再乱我也不想去管,学生学习不好我也懒得理他们,真想离他们远远的,眼不见心不烦;还有教师明确提出,现在教师职业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工作,是维持生存的一个手段,如果有另一份工作的话我肯定就不当了。
而年龄较大的教师则表示,都这么大岁数了,除了讲课也不会别的了,现在转行能干啥?当老师凑合到退休呗!
这些案例反映的并非是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实际上都是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 职业倦怠已成为普遍现象
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是教师的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随着倦怠的不断加重,一些人感觉筋疲力尽,害怕工作
记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都有哪些?它的危害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晓明: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先将“职业倦怠”的概念引入心理健康领域,1979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主席首次提到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并将其作为当年年会的研究主题,在此之后,教师职业倦怠开始逐渐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具体来说,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作为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其中,情绪衰竭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是指教师个人工作热情的耗尽,表现为厌倦、易怒,是一种情绪、情感极度疲劳的状态,这种状态会直接削弱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质量,减少对学生的赞扬以及师生互动;人格解体是指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冷漠、消极的行为,对学生持否定态度,尽可能疏远学生等;低成就感是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发现自己的努力未能给学生带来任何变化,自己的付出未得到应有的回报和承认,因而降低了工作中的效能感,强化了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倾向。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职业倦怠的整体分布看,有60%多的教师明显感受到职业倦怠的影响,有22.6%的教师受到职业倦怠的严重困扰。其中,情绪衰竭问题最为严重,有60.3%的教师经常感受到中等程度的情绪衰竭,而处于中等程度人格解体状态的教师已达17.1%,有16.1%的教师表现出中等程度的低成就感。
说到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早期的表现通常仅仅是模糊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一种不确定的苦恼感,而随着倦怠的不断加重并达到中等以上程度时,就会表现出害怕工作、筋疲力尽、不关心学生,对工作不满,甚至逃避工作。随着这种不确定的苦恼感持续增强,工作和家庭中的问题似乎越来越难以克服,工作表现会逐渐变得更糟。教师感到无能为力、不胜任工作、经常请假、生活就是为了假期、盼望着退休或转换工作,这是职业倦怠严重困扰的表现。
2 职业倦怠的危害不容忽视
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也间接影响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甚至会导致一些教师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记者:教师职业倦怠,除了上面那些易见的危害,对其自身与他人还有哪些影响?
刘晓明:职业倦怠直接带来了教师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损失,让教师出现厌教心理、厌生心理、离职心理等,同时,教师的这种不良心理状态还会渗透到其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学生、家人、朋友、同事等的关系,也会进一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士气,破坏良好的组织氛围,削弱学校的整体实力。
在实际访谈的过程中,有的教师说到:“我们学校一些老师不愿意努力尝试新事物,不太负责任,经常迟到、早退、请假。在我们的办公室里没有笑声,同事之间比较冷漠。”
“一些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很消极,急躁、不耐烦、易怒、总是感到失望,与学生的关系也不和睦。”
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到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也间接影响到了教师的职业行为,最终也会导致一些教师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调查显示,在职业倦怠的影响之下,目前我国中小学有1/3的教师存在着离职倾向,虽然离职倾向尚未表现为离职行为,但有离职倾向的教师,肯定会减少对工作的投入,也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这是当今我国教师教育和教师管理不容忽视的现实心理问题,也是关系到教师队伍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
3 面对倦怠学会心理调适
为了克服职业倦怠,教师需要学习一些技巧,并从多个方面进行心理调适,同时也要从主观上提高自身素养
记者:您多次讲到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您所说的心理调适具体涉及哪些方面?
刘晓明:教师职业倦怠的调适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者间的通力配合。而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学会调控自身的职业压力。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即压力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主因,因此,对职业压力的调控是缓解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职业压力的调控可以分为原因调控和反应调控,前者是对引起压力的原因进行加工和调整。例如,有的教师的压力是缘于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技能,通过提高自己应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能力,就能够缓解自身的职业压力;而后者是指对已经表现出的压力反应进行调节,如压力会直接带来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可以建议教师参加文体活动、听音乐、散步进行放松训练,找朋友倾诉等减轻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
主动适应环境,勇于改变自我,采取积极的认知方式。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不是由事件引起的,而常常是由自己错误、扭曲的认知产生的,与其说是某种事件引起了心理问题,不如说是因为认知偏差产生了心理问题。因此,帮助教师找出头脑中的认知偏差,并建立较为现实的、积极的认知方式,就会减少扭曲的认知所造成的情绪及行为引起的不良后果。
调节社会交往,提高社交技能,帮助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得以建立的基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几个要点:提高自身素质,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尊重学生,保护学生人格,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关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断学习,教学相长,建立一种互促互进的师生关系。要调控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同事间的相互支持与协助也是减轻职业压力,缓解职业倦怠的重要力量。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这让教师感到前所未来的职业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既要以创新型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学习合作,通过与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他人的长处,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
记者:在您看来,克服职业倦怠教师应从哪几个方面主观努力?
刘晓明:要善于调节情绪。人的情绪是有传染性的,如果你情绪不好,把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中来,那么别人也会感受到,你的工作环境就会变得非常压抑,要学会认识、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拥有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这样在工作和生活中,你的良好的情绪也会感染到别人。
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一种以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社会联系。研究表明,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人,其心理健康水平更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强,在社会生活中更成功,个人幸福感也更强。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寻求社会支持的能力。
注重内在品质的培养。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包括业务素质和品德素养的提高。以高尚的人格、真挚的情感、得体的言行和渊博的知识赢得他人的接纳、喜爱和尊敬。
《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1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