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
时间:2016-04-08 07:41:32 来源: 作者:臧婷婷 |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浅谈小学教师的师德修养
徐州市城东实验小学 臧婷婷 15094347267
摘要:古人云:“无德无以成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各级教学相较于以往传统教学而言,除了在教育思维与教学方法上作出革新以外,也对各级、各科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广大教师必须革新思想,自觉为人师表,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将师德体现在具体小事中,引领学生更好地前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师德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师德在培育学生、教育学生上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接受语言知识、文化文学的启蒙导师,更加需要提高自己的师德,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师的“师德”
关于教师的“师德”问题,各方学者各持己见。广泛认为,师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师德,从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与工厂产品生产劳动两种劳动的相似性出发,大致可理解为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社会化劳动的职业道德;广义的师德则和传统的“立功、立言、立德”中的最高层面——立德相似,基于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与工厂产品生产劳动两种劳动的异质性,认为师德有以下两个层面的内涵:教师应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积累公民的基本道德,即传统的育人;注重“因人施教”,找寻开启学生创新潜力和能力的金钥匙,并自己在科研方面有较大的创新。可见,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德”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师德”定义有着较大的差别,它更加强调教师“教书”与“育人”两方面的内容,并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和专业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重新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针对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现状,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提出了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个方面,以帮助教师们全面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全面提高师德素养,进而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二、小学语文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视德育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小学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与教学能力,将学生视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予以重视并贯穿到德育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们更多自主发挥的机会,让学生们在课堂内外中获得较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此基础上,教师教师还需要在实际教学生活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日常学习中教育学生,正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要求的那样,“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促使学生成为“正直的人”。
如有一年教师节,我负责的班级里学生们凑钱为我买了一个精美的书架,非常漂亮。第一眼看到我就很喜欢,心中十分高兴,但是转念想到学生们的家长辛苦劳作,挣钱不易,我坚决的拒绝收下这份礼物,并要求学生们“退货”。在好久的劝说之下,许多学生仍然扬着倔强的小脸说“不”,我无奈的以“辞职不做班主任”为要挟,逼着他们去退货。同时,我还告诉学生们以后再也不能做这样类似的事情,不能乱花家长的钱,“给教师最好的礼物就是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要让教师失望”。在学生们退货后,笔者思考再三,专门拿出半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社会上的“送礼现象”,要求学生做人要正直、不弄虚作假,从小树立不行贿、受贿的观念;引导学生思考家长的挣钱不易,促使学生从小养成自主、独立的行为习惯,尽可能地不依赖家长,形成勤劳、节俭的优秀品质。
(二)为人师表,自觉做学生的模范
《论语•子路》中写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用自己的一身正气与一团和气感染、温暖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赖与拥护,进而在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自觉向教师学习,全面提高自己。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做一个“高尚的人”,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生活细节上,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在与他人相处原则上,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在与学生家长相处时,平等、坦诚相待,不盛气凌人;在对待学校事务时,廉洁奉公,抵制有偿家教,不谋取私利。只有这样,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才会在认同教师教育学生的话与事,才会以教师为模范,在“榜样的力量”带动下,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例如,笔者会在每次语文课前五分钟到教室,与学生平等、亲切地交谈他们的生活、学习近况,如果发现学生说脏话,笔者会及时提出,提醒学生注意文明、礼貌用语,并让学生及时道歉;如果发现学生的衣服不整洁、指甲较长,或者头发过长、脏,笔者都会私下地指出来,让学生在课下自觉纠正;如果发现学生在与其他学生交往时随便发“少爷脾气”“公主脾气”,笔者都会运用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用如孔融让梨、山羊过河、鹬蚌相争之类的典故故事教育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性格会妨碍到自己的发展、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并用笔者自己与其他教师相处的一些例子告诉学生该有的具体做法,帮助学生在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改善自己的同时,与更多的同学发展友谊,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进而凝聚起更加团结向上、融洽和谐的班级精神。
(三)因材施教,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主体教育论认为:“犯错是孩子的权力,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幼稚、充满童真的小学生就像一块璞玉,必然会有一些不完美、有待雕琢的地方。为了更美好的雕琢,教师应因龄施教、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因教而学、因材择学,既重视自我的“因教”又重视学生的“择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就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指导小学生摸寻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
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漫画书,笔者就会引导他们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和漫画书,如《中华德育故事》《聪明的一休》《狮子王》等,或感悟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品德,或学习动画主角的聪明机智,或体验动画故事中的勇气、爱心和毅力,并要求学生坚持写观后感和阅读随记以提高语文水平;而有的学生活泼好动,性格外向,喜欢在人前表现自己,笔者就会引导学生练习表演小学生诗歌感情朗诵、分角色朗读等来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能力。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因时施教”,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四、总结
中国幸福学认为,道德是人们在某个群体中,人们为了维护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要自己心中有阳光”(罗曼•罗兰语)。师德是教师获得幸福感、满足感,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因素,只有教师重视自身师德,将自身的“教师”角色定义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而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学术顾问”,才能真正地将自己的精力与时间奉献给学生,促使学生成为“全面的人”,帮助学生获得被教育的幸福,培养学生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四有”青年。
参考文献:
[1]王秀秀,弘扬高尚师德,同心共筑“中国梦”[J].学园,2014(17).
[2]庞蔚,关于当前小学教师师德问题的思考[J].山西青年,2013(10).
[3]梁汝华,蒋昕,关于小学教学过程中师德与小学教师职业生成的几点建议[J].东方教育,2013(08).
[4]张金娥,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J].新课程•下旬,2013(06).
[5]李军,小学教师师德研究[D].山西大学,201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