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研之窗 > 校本培训

第十六周业务学习资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时间:2015-06-15 12:39:04  来源:徐州市城东实验小学教育网  作者:wm_chief

语文课是一门传统的基础课,长期以来在“应试”指挥棒下运转,积弊甚多。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就是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涉及到观念的更新、教材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BDT徐州市城东实验小学

传统的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它强调的是教师知识拥有量和教师的讲课水平,而教材也仅仅是教师用以传授知识的工具和训练读写能力的范本。因而在教学上,钻研、分析教材,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而且往往为了传授和训练,一篇篇完整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教材竟成了毫无生气的材料。就学生而言,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体悟课文中的知识。长期以来,以加深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使学生养成了只做听众和记录员的习惯。一堂课下来,教师滔滔不绝,津津乐道,而学生则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的作用,以致一点一点地磨蚀掉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一定不好。

BDT徐州市城东实验小学

作为教师,其根本职责和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学生一旦学会学习,他们就握住了“点金棒”,要多少知识就有多少知识了。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就关系到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

BDT徐州市城东实验小学

吕叔湘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初中语文课不是一门单纯的知识课,而是一门实践课,这就进一步要求学生不能光听教师讲,还要亲自去实践。作为语文的教学者,应该主动适应先进的教育观念,把语文教学目标定在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上。因此,在语文教学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改正过去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尽可能向他们提供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动心、动情的机会。教师则起引导点拨作用。为了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在初一时,教师要求学生准备三个本子,即预习本、课堂摘疑本、课内所得笔记,备齐三本工具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成语词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学讲教学法”:一、预习指导,自主先学 二、大胆质疑 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四、检测反馈

BDT徐州市城东实验小学

  指导预习自主先学

BDT徐州市城东实验小学

预习是学生对课文初步了解的重要一步,但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去预习。小学阶段,因为学生对一些课文初次接触,有一定的新鲜感和求知欲,这是培养预习习惯的最佳时机,但又不能过于笼统、过高要求,教师必须耐心引导,除教给预习的内容和方法外,还要增加一些预习的趣味性,如听写字词比赛、复述故事竞赛、明段背诵比赛等,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初二、初三阶段可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加强和知识面的拓展,有所改变。但不管哪个年级的一预习,都必须做好预习笔记,把疑难问题摘在“摘疑本”上,以便上课时质疑。

BDT徐州市城东实验小学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BDT徐州市城东实验小学

我国古代十分强调读书要“存疑”,孔子认为“疑,思之始,学之端”,“学而不思则罔”。这些都说明,读书有疑,才能对知识发然于心,对知识挖掘得更深。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求知领域探索。因而质疑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是深入理解课文,拓宽拓深思路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智能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教师必须积极地鼓励学生质疑,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质疑的问题。由于学生文化基础、社会经历、思维能力等的差异,提出的疑问也有差异。如有些学生提出的疑问较浅近;有的疑问较深奥;有的疑问悖于自然常理,还有的一个疑问也提不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钻研课文,对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比如上《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愚公不搬家而要搬大山的行为确实蠢极了,可我们为什么还要向他学习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肯定他敢于质疑的可贵精神,然后分组进行讨论、争辩,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愚公这样做是可行的,尤其是他那种不怕困难,敢于与大自然斗争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更是值得赞扬,即使在高科技的今天,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我们要学习的不是他的做法,而是他的精神。

BDT徐州市城东实验小学

  点拨精讲

BDT徐州市城东实验小学

有些老师认为:只有教师充分分析讲解,学生才会懂,离开了教师的讲,学生就似乎无法学。于是每堂课就是讲,讲,讲,从课文内容讲到段落大意,从主题思想讲到写字特色,讲得不亦乐乎,面面俱到,生怕讲漏了一个知识要点,而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少得可怜。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勿庸多言,满足于“奉送”的教师忽略了学生“发现”真理的能力,从而好心地剥夺了学生做主人的权利,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也肯定不佳。教师首先对每一篇课文都投入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人生体验、自己的学识、自己的才智去思考、去理解,抓住教材最佳的突破口,认认真真地设计、组织教案,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模样,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比如在教《故乡》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充分地研究教材,认为学生最难理解的是课文最后三节,把握住这三节,也就是把握了文章的全局。如何来把握呢?在指导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以内容为突破口,用追问法的模式点拨学生:一开头就提出“本文写什么,可否用一个字概括?”的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写了《故乡》的环境和人,一个字概括是“变”。然后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佐证这个“变”字,许多学生,环境如何变,文中的主人公又如何变。然后再让学生研读课文,教师进一步追问:作者回故乡的心情如何,可否用一个字概括?通过议论,学生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悲”的,再让学生找出表现“悲”这一心情的句子加以体会。最后教师又继续点拨:作者为什么要写故乡的“变”,为什么这样“悲”?这一问自然地领出了课文的最后三节,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至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尽量少讲或不讲。就这样,恰到好处地给予学生指导点拨,教师与学生一起感悟,一起探讨,让学生在思考和辨析中,习得知识,发展能力,挖掘潜力。

BDT徐州市城东实验小学

  检测反馈

BDT徐州市城东实验小学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规律,只有认清了它的规律,才能掌握它,运用它,这也等于掌握了一把打开各种大门的钥匙。教学生学会探求知识规律,这也是我们当老师的主要职责。语文这们学科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如果光是泛泛而谈,不寻求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规律,学生就会稀里糊涂,学无所得,学无所用。如学生在学五种表达方式时,对五种表达方式混淆不清,这时,老师就要和学生在辨析不同表达方式时,寻找规律。如记叙这种表达方式常常是记述人和或事的过程,常用动词;而描写,是抓住人或事的某个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细致描绘,常用形容词;议论则是作者人和事的看法,常用判断句。又如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和虚词是学生最头疼的知识点,这时也必须根据它们的特点寻求规律,比如名词在文言文中活用时,有时作状语,有时作动词,那么如何分辨呢?它也有规律:名词作状语时,句中往往有动词,句中没有动词时,它常作动词。规律一找,学生不仅认清了它的用法,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碰到类似题目时,他们也能自己解决,从中还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BDT徐州市城东实验小学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把学习的探索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BDT徐州市城东实验小学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